繁
EN
無障礙浏覽 |
關懷版
首頁
省政府
新聞
信息公開
政務服務
互動
數據
省情
首頁
>
新聞
>
滾動新聞
滾動新聞
天壇 除了祭天還有這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2025-03-12 01:15:22
來源:
海南日報
【字體:
大
中
小
】
打印
2025-03-12 01:15:22
到北京中軸線打卡天壇,一次體驗兩個世界遺産,如今成了中外遊客青睐的必遊路線。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遺産點之一,天壇在1998年成功申遺,是北京中軸線上一道熠熠發光的風景。 1998年2月10日,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主席蘭德·希爾瓦(右三)一行到天壇考察,徐志長(右二)陪同接待。 天壇因何選址南郊?天壇名稱如何定名的?這片莊嚴、肅穆的神壇經曆過怎樣的曆史變遷?世界古建專家因何贊歎皇穹宇“是世界文化遺産皇冠上被遺忘的一顆寶石”?帶着這些問題,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了天壇公園原總工程師徐志長,他在天壇工作四十多年,主持編制并實施《天壇總體規劃》,參與主持天壇申請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等工作。今年86歲的徐志長對天壇如數家珍,他講述的天壇故事不僅鮮為人知,更展現出中國“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壇因何選址南郊 天壇名稱是誰定名 明朝永樂皇帝初建北京宮殿城池時,天壇屬元大都南郊燕下鄉海王村和高義村地面,一片郊野景象。永樂帝朱棣選定這個位置建造天地壇,要在這裡行大祀天地之禮。究竟是出于帝王心意為之?還是确有古法所依?徐志長逐一作了講述。 把時間推到遠古,古人的祭祀活動地點隻強調要求在“郊”,《禮記》記載:“兆與南郊,就陽位也。”明代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城池,都城的南郊,屬正陽之位,京城的南城牆段設城門三座,中間一門麗正門(正陽門)也就是“國門”。明初,正陽門外均屬于京城南郊,選南郊設壇祭天,潔淨廣闊,是最合适的選擇。天地壇位居南大道道東,中心建築大祀殿(今祈年殿),與“國門”直線距離恰為五裡。因此,天地壇選址是完全遵照古代定制、一絲不苟的精确測量定位的,當然不是永樂帝朱棣随意為之。 明永樂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遷都北京。正月甲子(初一)命太子到天地壇奉安昊天上帝和後土皇帝神主。正月乙醜(初二)永樂皇帝到天地壇,行告祀之儀(遷都)。正月甲戌(十一)永樂皇帝在天地壇舉行合祀天地大典。前後十天就連續舉行三次典禮,從此開始了在北京依洪武祖制,每歲孟春在大祀殿行天地合祀之禮。曆經九帝十朝前後110年均行合祀天地。 嘉靖九年(1530)嘉靖皇帝更變禮制,實行天地分祀之制。于是選位大祀殿之南建圜丘,專以祭天。嘉靖十一年(1532)春,皇帝于大祀殿舉行祈谷禮。這是首創的祀典,前曆朝曆代均所未有。 嘉靖十三年(1534)二月,嘉靖帝诏令定名南郊祭壇為“天壇”。天壇名稱才正式出現。天壇壇域總面積2750畝,形制仍保持北圓南方。 嘉靖十七年(1538)将圜丘正位所供奉“昊天上帝”,改為“皇天上帝”。改圜丘壇天庫正殿泰神殿為圓形重檐,同時更名為“皇穹宇”。殿匾為嘉靖皇帝禦筆,同年還诏令撤大祀殿,在原址仿名堂制建“大享殿”,拟行“大享禮”。 清代定都北京後,清沿明制。順治、康熙、雍正三朝,例行圜丘祭天,并在大祀殿祈谷。進入康乾盛世,乾隆首先完善了祭天典章制度,随即對天壇做了全面的改建擴建。天壇全面形成一條軸線、三道壇牆、五組建築、七星鎮石、九座壇門的天壇鼎盛格局與風貌。 祈谷壇鳥瞰圖(徐志長手繪) 搬走土山、果園 恢複天壇曆史原貌 1962年,徐志長從北京林學院畢業後就來到天壇工作。回憶初到天壇的情景,他感慨萬千:天壇就像農場一樣,有2000多畝地是果園和農田,種着高粱、玉米,核桃樹、蘋果樹等農作物,田間還開出一壟一壟的菜地。“每天早上大家拉着菜到廣安門菜市去上市,一說天壇的菜來了,老百姓都搶着買。” 那時候園林綠化要結合生産,大家的首要任務是管理果樹,然後才是管理内壇的園林,包括古樹的養護。1983年徐志長擔任天壇公園副園長,當時天壇裡不僅有大片果園,還有雜耍表演、商鋪、販攤等,“像是天橋遊樂場。” 徐志長覺得種果樹不是正途,他認為天壇很早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好好保護國寶。當時為存放人防工程棄土,園内還堆起了一個高30米,占地約60畝的渣土山,他認為“得想辦法搬走”。之後他積極倡導天壇就該是“天壇”,要恢複曆史原貌,再現古壇神韻。他提出至少去掉千畝果園,搬走土山,撤掉馬戲雜耍,遷出醫院、學校、電台、居民樓……當時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曆經9年堆起來的那座大渣土山。徐志長記得當時成立的施工指揮部叫“愛祖國,愛北京,愛文物,愛天壇”搬土山指揮部,“領導有決心,大家幹勁都很足。”最終天壇人用三個月搬走了一座大山,共運出渣土近80萬立方米。 後來,徐志長帶領大家移除了天壇的大面積果樹,換栽為既符合自然環境需求,又符合天壇祭祀文化的柏樹,體現出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徐志長向上級領導彙報了以文保為宗旨,恢複曆史原貌為方向的《天壇總體規劃》設想,還有以祭天文化為中心的旅遊發展草案。得到肯定後,新的變化在天壇悄然發生:壇内後添、雜建的店、房被陸續撤掉,齋宮、皇穹宇、祈年殿的曆史原貌陳列逐步恢複。 那時候,大到維修古建、複原大殿陳設,小到神龛的放置、旗杆的距離、匾額的安放等等,徐志長白天盯現場,夜晚查資料,事無巨細,身體力行。有件事他印象深刻:齋宮就要開放了,但齋宮的匾額遺失在曆史變遷中,徐志長帶領工人按照古圖仿制了齋宮的匾,救場如救火,他當過美工,曾練就一手寫“雙鈎字”的絕活,于是提筆一氣呵成,在匾額上題寫“齋宮”二字,令人覺得與古建渾然一體,好像一對。 恢複皇穹宇内部展陳時,工人要複制“皇天上帝”神版,但誰也不知道神版的尺寸。有一天,大家在小平房裡開會讨論複制神版的事,徐志長忽然注意到蜂窩煤底下墊的一個木闆有點奇怪。走過去一模,背面有字!大家趕緊挪開蜂窩煤,把它翻過來一看,竟然是神版!大家喜出望外,立刻把國寶文物保存起來,又參照原樣複制了神版。 曆經一番修整,齋宮、圜丘壇、祈谷壇逐漸形成一片莊重、聖潔的神壇氛圍,逐個開放之後,每天都有大批遊客參觀遊覽。 神壇氣韻傳千古 天人協和理萬邦 上世紀九十年代,天壇開始了它的申遺之旅。中國“申遺”第一人侯仁之先生最早了解到《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的相關情況,促使中國加入“世界遺産公約”。1987年,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成為中國第一批成功入選的世界遺産。徐志長意識到天壇的定位也要轉變。 為重現古壇風貌,當時有很多專家學者參與指導天壇的申遺工作。徐志長主持提交了複建壇牆一期工程的初步方案,他繪出圖紙,請有關專家論證。他記得與會專家大都年事已高,但争先恐後各抒己見,神情振奮。專家論證會後,徐志長重新修改方案,做出正式設計,并且繪制了平、剖面和鳥瞰圖連夜報送,很快就得到批準。之後天壇壇牆經過修複,陸續展現出莊重典雅的古壇神韻。 1997年5月7日,這一天徐志長記憶猶新,天壇迎來了申遺大事。他記得那天是個周末,一到園裡就聽說天壇可以申報世界遺産了,大家都很振奮。徐志長負責撰寫申遺報告,他起草第一稿後,每天對着世界遺産的選定标準,讀了又讀,再一條一條去查閱文獻,一次一次去測量古建數據,确保材料真實、準确,最終以更加凝練的文字呈現出天壇的曆史價值和傳統文化精髓。 1998年春節,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主席蘭德·希爾瓦一行到天壇考察,徐志長和同事提前精心做好準備,他們把一小時的錄像帶壓縮到9分鐘,反複調試現場展示的幻燈片、大挂圖。上午彙報的時候,專家邊聽邊議,還不時插話提問,最終贊許地拍着手通過了彙報。 到了下午的現場考察,發生了一些小插曲令徐志長記憶猶新。那天天氣寒冷,一行人先到齋宮,希爾瓦仰望無梁殿内懸挂的“欽若昊天”殿匾,問是什麼年代的作品,當得知是乾隆皇帝在乾隆七年(1742)親自書寫的禦筆,有256年曆史時,他十分驚訝。看到殿内展陳的金編鐘,他問這鐘是黃金制造的嗎?聽到回答是銅質鎏金,黃金質軟不能發聲,希爾瓦頻頻點頭。出齋宮東門,往南一拐,希爾瓦看到不遠處居民樓的窗台上還挂着晾曬的衣服,他皺起了眉頭,大夥的心都揪起來了。徐志長馬上說,這些居民樓将來都會遷走,但需要一定的時間。接着走到西南外壇附近,希爾瓦問,這裡面還有個兒童遊樂場?徐志長回答說,家長帶孩子們來玩,他們從小就愛上這個地方,長大還會接着帶他們的孩子來。等到進入皇穹宇大殿,希爾瓦駐足良久,他說,我就是木結構專家,這是世界上最精巧、精美的木構圓形建築,施工技術十分高超。随後,他注視着美麗的金龍藻井,贊歎說,“這分明是世界文化遺産皇冠上被遺忘的一顆寶石。我以後還會來,我再來是朝聖者。”聽到這個評價,所有在場的人都舒了一口氣。 11個月後,在日本召開的世界遺産保護委員會全委會上,天壇以全票通過,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在天壇工作幾十年,徐志長深刻體會到,天壇體現了古人高超的營造技巧和智慧的同時,也表達了天地人三者之間生态環境和諧的中國“和”文化。在他看來,天壇600多年的遺産價值在楚圖南先生為天壇的題詞中體現得淋漓盡緻:“神壇氣韻傳千古,天人協和理萬邦。”而世界各國賓朋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是徐志長喜歡用講故事的方式傳播天壇源源不斷的動力,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天壇、愛上天壇。 從23歲那年走進天壇,徐志長便把天壇叫“老搭檔”,他說自己僅僅是保護了“老搭檔”四十多年。注視着天壇古柏,他動情地表示,“禮敬天地,尊重大自然,”這是老搭檔給他解答問題的密碼。“希望天壇完美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是他對老搭檔的最美祝福。徐志長/供圖
相關稿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TOP】
【
打印頁面
】【
關閉頁面
】
您訪問的鍊接即将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