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題:科技驅動、創新表達中國故事“潮”向世界
中新社記者陳舒一
從峨眉派女子功夫團“武”動巴黎到京劇名家史依弘赴美名校傳播京劇,從《唐宮夜宴》《隻此青綠》到“非遺版”春節,從《長安三萬裡》到《哪吒之魔童鬧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積薄發,如何助力更多文化項目出海、出彩,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期間接連支招。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山西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說,2001年雲岡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時,申報文本裡使用的是手工測繪圖,2001年啟動數字化進程後,已有三分之二的洞窟完成了數據采集。
2024年7月3日,山西大同,航拍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無人機照片)中新社記者武俊傑攝
去年12月,運用數字化技術的雲岡石窟藝術特展在台灣展出,這一包含3D打印、虛拟複原和實物在内的綜合性展覽受到民衆歡迎。杭侃介紹相關成果的背後:“雲岡研究院擁有一個自己的超級算力中心,這在文博界是領先的。”
“我們嘗試提取西安城牆的紋樣、色譜等用于文創産品,并打算将城牆元素與遊戲場景開發融合,讓國内外玩家在線上欣賞城牆風采。”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陝西省委會副主委、陝西長安華科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京連帶領團隊,也在探索應用新興技術擦亮百年曆史招牌。
“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在文化領域,AI技術亦逐漸成為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表示,敦煌研究院借助AI技術解碼壁畫,提供遊客沉浸式體驗,讓莫高窟實現保護與開放雙赢。
全國兩會期間,他自信地說:“隻要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在環境相對穩定、有序開放的前提下,敦煌再保護1000年不成問題。”
2024年10月25日,“絲路寶藏文明交響”敦煌石窟藝術巴黎特展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揭幕。展覽使用數字技術手段再現敦煌石窟的輝煌。圖為觀展者在觀賞展品。中新社記者李洋攝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潮州“90後”小夥許澤榮創作的多件窯變瓷器曾被作為禮品贈予外國元首。他認為,《哪吒之魔童鬧海》“出圈”的原因就是把中國元素發揮到了極緻,也期盼未來作為“中國名片”的瓷器領域也能做出一兩款爆燃全球的藝術作品。
以跨越千年的文化經典《詩經》《楚辭》為例,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文聯主席歐陽黔森說,中華民族文學傳統根基深厚,擁有龐大的本土受衆與創作群體,文化作品出海完全有底氣堅持自身審美,“無需迎合西方叙事框架,精益求精講好中國故事,自能引發共鳴”。
如何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邝美雲給出自己的見解,她期盼,避免僵化說教,以“文化共性”面向國際,創新藝術表達、講述中國故事。
同時,她建言香港可發揮“文化轉譯者”的作用,憑借成熟的國際化語言環境、文化藝術及創意産業基礎,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國際社會易于理解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音樂、影視、舞蹈等多元媒介對外傳播。(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