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下午舉行的上海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新華社記者提問,上海正積極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新的一年,上海應該在哪些方面進一步提升文化産品供給質量,講好中國故事、上海精彩?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主持人(首席)印海蓉說,要以更大的力度來推動文藝精品創作,讓更多不僅傳得開、也能留得下的傳世佳作去滋養一代代的人。 印海蓉說,這幾年上海廣大文藝工作者潛心創作,湧現了一批精品力作,像大家熟悉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電視劇《繁花》、小說《千裡江山圖》,這些作品斬獲了很多重量級獎項,演出也是一票難求。傳媒行業當中有一句名言叫“内容為王”,内容是立身之本。好作品就是藝術事業保持常青的根本。去年,北京人藝時隔20多年,帶來包括《茶館》在内的5部大戲,到上海駐演1個月,場場爆滿,掀起了一個現象級效應。很多觀衆都說劇本代代流傳,演員也是代代傳承,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印海蓉說,當下上海在積極打造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這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麼樣讓我們的創作不斷疊代,讓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内容制作精良的精品層出不窮?這需要我們的政府和社會以更大的力度來指導扶持推動我們的精品創作和優秀人才的培養,讓更多不僅傳得開、也能留得下的傳世佳作去滋養一代代的人。 印海蓉表示,要加強對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包括方言、戲曲、民俗等這些構成了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色。我們都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在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進程當中,應當加強對上海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我注意到這幾年大家都很喜歡看方言版的影視作品,比如滬語電影《愛情神話》、不久将公映的《菜肉馄饨》、電視劇《繁花》等,都非常受歡迎,但是我們也看到孕育這些地方文化的土壤存在萎縮現象。現在上海很多小孩子都不會說上海話了,地方戲曲方面随着一些老藝術家逐漸淡出,年輕一代的作品影響力也有所減弱。保護上海的地方文化,就是在保護上海的根脈,這是很迫切的事。建議能夠多辦一些上海話的視聽節目,讓鄉音聲聲入耳。 印海蓉說,上海人民城市建設一直強調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其中包括優質文化資源,建議整合優質資源,豐富都市公共文化内容和産品的供給,讓市民出門十幾分鐘就可以融入到文化場景當中,比如你在商場購物就會邂逅一場高水準的交響音樂會,你在上班途中地鐵車廂裡就可以欣賞詩歌。 印海蓉說,希望能夠提升公共文化内容和服務的供給。比如市民夜班很熱,每逢開班名額都會秒光,《哪吒2》捧紅了一些配音演員,如果夜校能夠開設這樣一個配音班,肯定報名的人很多。建議提升市區兩級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優化文化資源的配置、推廣菜單式服務,推出更多低價或者免費的優質公共文化活動項目。
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
揚子晚報
鄉村幹部報
南京晨報
江蘇經濟報
江蘇法治報
江南時報
新蘇商
揚子體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