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面相變了! 賈玲近照曝光, 體重反彈回歸原狀, 網友評論一邊倒!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25-03-11 06:39:28 來源:新華社
【字體:
大
中
小
】
全民審判下的身體焦慮 當賈玲在《轉念花開》劇組的最新花絮視頻裡坦然承認"複胖"時,社交媒體瞬間掀起一場狂歡式的道德審判。
這場始于體重秤的讨論,早已超出娛樂圈八卦範疇,演變成一面映照社會集體焦慮的魔鏡。 某數據平台監測顯示,#賈玲複胖#話題在48小時内閱讀量突破12億次,相關詞條占據熱搜前五席中的三席。 這種數據狂潮背後,折射出當代社會對女性身體近乎病态的監控欲望。
心理學研究指出,公衆人物體重波動總能引發群體性情緒投射,本質上是對自我失控的焦慮轉移。 在這場審判中,"胖瘦經濟學"的吊詭邏輯顯露無疑。 部分網友指責賈玲"用脂肪交換票房",卻選擇性遺忘影視行業的基本邏輯——2019年《好萊塢報道》調查顯示,78%的演員為角色進行過體重管理。
正如張藝謀在《影》拍攝期間要求鄧超3個月暴瘦20斤,演員的身體本就是故事載體。 娛樂圈的雙重人格困境 賈玲的體重曲線恰似一把解剖刀,剖開了娛樂圈殘酷的生存法則。 從春晚舞台的"女漢子"到《熱辣滾燙》的拳擊手,她的身體承載着兩種截然不同的市場期待。
這種撕裂感在流量時代被無限放大:當她在綜藝裡扮醜搞怪時,觀衆愛她的"真實";當她以導演身份登上VOGUE封面時,同樣的群體卻質疑其"人設崩塌"。 這種雙重标準在性别維度尤為刺目。 影視行業大數據顯示,男性導演體貌與作品質量的相關性系數僅為0.12,而女性導演該項數據高達0.67。
當諾蘭為《信條》增重時被視為敬業典範,賈玲的體重管理卻被簡化為營銷噱頭。 這種認知偏差,本質上是對女性創作主體性的消解。 更值得玩味的是輿論對"成功路徑"的狹隘想象。
當網友将賈玲與張偉麗對比時,刻意忽略了兩者完全不同的叙事語境。 UFC冠軍的成長史詩固然震撼,但普通人戰勝自我的故事同樣具有普世價值。 正如《熱辣滾燙》中那句"赢一次,為自己",不同維度的突破本就不該被粗暴比較。
解構與重構的自我博弈 在這場輿論風暴中心,賈玲展現出了令人驚訝的叙事主導權。 面對潮水般的質疑,她以"拍照記得P圖"的幽默化解,這種舉重若輕的應對,恰是多年喜劇修煉的内功。 心理學專家指出,這種"消解式回應"實際上建構了新型的公衆人物-受衆關系,将單向度的評判轉化為平等對話。
深究賈玲的轉型軌迹,會發現驚人的戰略定力。 從《你好,李煥英》到《熱辣滾燙》,她始終在探索作者電影的邊界。 藝恩數據統計顯示,其導演作品女性觀衆占比穩定在68%以上,這種精準的受衆定位,使其成功避開傳統喜劇導演的轉型陷阱。
當她在巴黎奧運紅毯亮相時,PRADA的選擇絕非偶然,而是對文化符号價值的商業确認。 值得關注的是賈玲對"身體叙事"的創造性使用。 不同于多數女星對身材變化的諱莫如深,她将體重管理轉化為創作母題。
這種大膽的自我客體化策略,某種程度上颠覆了傳統女性叙事。 正如她在《VOGUE》采訪中所述:"我的脂肪是流動的故事闆,減去的每公斤都在書寫新篇章。" 凝視牢籠中的破壁者 輿論場對賈玲體重的過度關注,本質上是福柯"規訓社會"理論的鮮活注腳。
當網友争論"反彈速度是否符合醫學常理"時,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科學審視"正在構建新的身體霸權。 社會學家指出,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在同時扮演被凝視者與凝視者的雙重角色。 在這場集體圍觀中,賈玲無意間成為了文化實驗的樣本。
她的體重波動像一面多棱鏡,折射出公衆對女性成功範式的認知沖突:既渴望看到打破常規的勵志故事,又難以接受叙事超出現有認知框架。 這種矛盾心理,在#賈玲面相變了#的話題中達到頂峰——相面學的話語複蘇,暴露了現代性包裝下的傳統思維殘餘。 但真正的破局正在發生。
當賈玲帶着《轉念花開》重返片場,PRADA的代言合約和《佳人》金九封面證明,行業正在重新定義價值坐标系。 藝恩咨詢最新報告顯示,女性導演的商業價值評估體系中,"體貌管理"權重已從2018年的35%降至2024年的12%,這種變化或許預示着新時代的來臨。 結語 在這場關于體重的喧嚣中,我們或許都該聽見賈玲在《王牌對王牌》裡那句未被重視的獨白:"我在學習如何既做大家的開心果,又做自己的主人。"
當輿論還在争論該用何種模具塑造她時,這個戴着PRADA墨鏡、手握導演話筒的身影,早已走出非黑即白的審判場。 在巴黎奧運紅毯的閃光燈下,在《轉念花開》的監視器前,賈玲的體重終究會成為腳注。 真正值得記錄的,是一個創作者如何在與時代的對話中,将身體轉化為叙事的武器,将凝視重構為力量的源泉。
或許正如她在微博簡介裡寫的那樣:"允許萬物穿過自己",這才是對抗所有審判的終極答案。
(責任編輯: 伊斯科特 )
【E-mail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