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天龍屯堡景區天台山景色。
截至2025年1月10日,貴州共有757個村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近日,貴州推出10條“中國傳統村落”精品旅遊線路,每條線路圍繞一個主題,将散落大山的村莊與周邊的自然、人文資源結合起來。看地戲起舞,聽銅鼓回響,其中的“屯堡文化之旅”将遊客帶入不一樣的“石頭世界”。
何為“屯堡”?“屯”指軍隊的駐防地,“堡”為移居人口的居住地。在明代,貴州是軍事戰略要地,大量中原和兩江地區的人口遷居于此。明初屯堡的建設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的設立,有效促進了地方開發和民族融合。數百年間,中原、江南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沉澱形成了屯堡文化。
屯堡中,石頭使用十分普遍。貴州喀斯特地貌廣布,人們就地取材,用石頭建造起自己的家園。“石頭的瓦,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道,石頭的牆,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
此次精品旅遊線路中的“4日屯堡文化之旅”從貴陽市區出發,途經鎮山村、天龍村、黃果樹大瀑布、石頭寨,最終抵達高蕩村,沿途可感受石頭建築背後的曆史沉澱、領略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蘊。
走入安順市平壩區天龍村,就走入了“石頭的世界”。天龍村體現了屯堡的選址特點,天龍村坐落于天台山和龍眼山山腳,以大山為天然屏障,村名也由此而來;黑寨河和後街河穿村而過,為天龍村提供必要的水源,方便村民打井,即使被圍困,也可以自給自足。
屯堡建築外牆由石頭砌成,已有風化的痕迹,向遊客訴說着屯堡的悠久曆史。有人會好奇,整面石頭牆,采光怎麼辦?“在牆體上開一個洞,外窄内寬,也叫‘貓兒窗’。從内往外看,視線開闊,一覽無餘,而從外向内看,卻視野受限,這也是一種防禦需要。”村民鄭汝紅說,房屋内部裝有木闆,通常用杉木,這樣屋内冬暖夏涼。
鄭汝紅介紹,天龍村傳統民居建築較為集中,2001年被開發為旅遊景區。村民在外務工較少,多在當地從事旅遊業。
天龍村内有一座演武堂,是地戲的表演場所。鄭汝紅介紹,地戲又稱安順地戲,是發源于明代的一種軍事傩戲,融操練、娛樂為一體,在出征時有振奮軍威的作用。地戲表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使用面具。人們将曆史人物形象雕刻成面具,用曆史故事編排戲劇,與當地的民風民俗融合後,形成了今天的地戲。
鄭汝紅從小學習地戲,是天龍屯堡地戲傳承人。地戲不設舞台,在村中的空地圍場即可表演。“一段完整的地戲通常要兩個小時,為便于遊客觀看,演武堂上演的地戲被精簡到了十來分鐘,重點向觀衆展示武術動作和唱腔。”鄭汝紅說。
沿着高速路向西南方向前行,來到此條線路的最後一站——鎮甯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高蕩村,這裡的建築也由山上的石頭建成,但講述的是布依族的故事。高蕩村四面環山,猶如群峰上托着一口鍋,布依語因形而名“翁座”。
高蕩村地處黃果樹瀑布與安順龍宮景區之間,為承接兩個5A級旅遊景區的客流,高蕩村近年來不斷完善旅遊設施,将古村打造為布依族文化體驗地、農耕文化觀光區。2022年,高蕩村建起布依文化展示館,展示布依族的服飾、民宿、建築等文化。
“高蕩村是省内罕見的集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于一體的布依文化‘活化石’,我們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與非遺技藝,開設了研學體驗課程。”高蕩千年布依古寨旅遊景區負責人張怿介紹。36歲的楊維是高蕩村村民,他從小學習布依族銅鼓,景區開設研學課程以後,楊維便教授小朋友銅鼓,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多了一條增收渠道。“我們還将村民的老屋租過來,對内部進行重新裝修和智能化改造,打造鄉村民宿,補齊景區住宿短闆。”張怿介紹。
“高蕩村的旅遊剛剛起步,但勢頭不錯,2024年遊客總數突破20萬人次,比2023年多了3倍。”張怿介紹。不久前,高蕩村的生态餐廳建成投用,可容納上百人同時用餐。“春節是我們的旅遊高峰期,我們正謀劃一系列的活動,讓更多的人走進高蕩,感受古村的曆史與文化。”張怿說。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王躍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