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印度所謂國産戰鬥機項目,不管是正在生産型号LCA,還是在研發中的AMCA項目,都是以美制F-404或F-414發動機為動力,壓根沒有其他選擇。
由于印度别無選擇,美國可以随意“卡脖子”,F-404發動機交付推遲一年交付,美國方面找了不少理由推脫,表面為“供應鍊中斷”,實際為美國政府對印度施壓的手段。但是美方就算一點壓力不給,印度也是壓根沒有其他選擇,承受不起美國發動機“斷供”的後果。印度媒體對此隻能表示:盡管在發展自己的戰鬥機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仍無法擺脫對進口發動機的依賴。
印度媒體痛定思痛,開始指責印度政府決策有問題,錯失了大好機會,本來可以利用采購“陣風”戰鬥機的機會獲得法國發動機技術,結果印度的“陣風”大單沒換來法國發動機,在雙方簽訂的最終合同中,沒有明确的規定有關發動機技術轉讓的問題。
印媒這次的有關說法,完全是有理有據的,印度在2007年時,提出采購一款多用途中型戰鬥機,數量為126架,預算超過100億美元。2012年時,印度空軍宣布法國“陣風”戰機中标,同時,預算也增加到144億美元,一份近150億美元的大單。但是相關的談判又拖了數年,直到2017年才算簽訂合同。本來印度計劃通過“陣風”戰機采購獲得法國的M88發動機技術,可是印度在最後的合同中僅接受了貿易補償和某些有限的技術轉讓,同時在印度自己國産戰鬥機項目中,完全依賴美制發動機。
印度媒體現在反思,如果當初印度在談判中的态度強硬一點,速度再快一點,那麼有機會逼法國同意轉讓發動機技術。原因也不複雜,在2012年時,法國沒有任何“陣風”戰鬥機外銷合同,在國際競标中遭遇了多次挫折。面對一份近150億美元的大單,若印度方面在談判中加把勁,可能要超過200億美元,法國絕對不可能放棄。法國達索航空公司為争取訂單,一定會答應印方的所有要求。印度可以要求法國提供M88發動機技術,要麼法國直接分享發動機的核心技術,要麼建立合資企業在印度生産發動機。
印度可以憑借超百億美元的“陣風”戰機訂單,對法國擁有足夠的談判籌碼,迫使法國讓步。印度國内航空發動機研發能力不足,導緻完全依賴美國、俄羅斯和法國的發動機供應,早就處于瓶頸狀态,國産的“卡弗裡”發動機項目長期停滞,證明印度缺乏核心發動機技術,從法國引進M88發動機技術就顯得意義重大。
但是,印度沒能引進法國發動機技術,反而在國産軍機項目中廣泛采用美制發動機,被美國卡脖子就無法避免了。不僅LCA戰鬥機要使用美制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發動機,在研的AMCA戰鬥機要使用F-414發動機。因此,印度要面臨美國出口管制、制裁風險和地緣政治限制,可能會危及危機時期發動機和備件的可用性。
現在印度空軍不得不進口更多飛機,而不是自産自用,除非印度研發出具有競争力的國産發動機,否則将受制于外國批準、外交意外風波和供應鍊限制。
印度媒體指責,印度政府沒有利用對印度有利的重大影響機會,結束自己對進口發動機的依賴。這有點偏離事實了,本來印度想要的并非隻是發動機技術,還有“陣風”戰機的生産線,最後是印度把訂購量從126架減少到36架,法國為何要大方轉讓技術呢?
如果印度當年真直接簽下126架“陣風”的合同,或許有機會引進M88發動機技術,可惜沒錢。根據2025年2月1日印度發表的2025—26年度預算中軍費撥款超6.81萬億盧比,其中1.8萬億盧比用于裝備采購,而且,印度要求其中75%用于向國内供應商采購,以實現“自力更生”的目标。這意味着,外購隻有25%,折算一下,隻有51億美元左右,與印度的需求相比,完全不夠用。51億又買戰機、又買發動機、還要支付之前軍購的尾款,根本不夠用。
印度至今沒有弄明白一句話,求人不如己!把希望寄托于己不如人。法國在2012年時,可能會同意轉讓技術,但是能執行合同嗎?印度軍購中,不兌現合同的事情又不是沒發生過。
印度想獲得核心技術,要麼費大力氣自研,要麼花大價錢引進,沒有其他之法。
">
打印本頁正文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