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蘇慧廉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中國城市化的新趨勢:人口集中化
中國城市化已進入下半場,人口流動方向正從“分散化”轉向“集中化”。這種集中化趨勢不僅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内在邏輯,也與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密切相關。未來,中國超50%的人口将集中在少數幾個核心城市群中,這些城市群憑借經濟活力、産業優勢和政策支持,形成了強大的“磁場效應”,吸引着大量人口流入。
未來中國的核心城市群
1.京津冀城市群:經濟與人才的高地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經濟區域之一,2024年常住人口總量已達1.097億,GDP突破10萬億元。該地區集中了全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擁有117所高校,其中33所進入全國排名前100,北京更是擁有30所。此外,京津冀城市群擁有超過225家三甲醫院,這些資源成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2.長三角城市群: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圈
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圈,擁有2.2億人口,貢獻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該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最富裕的地區之一。上海作為全球金融與貿易樞紐,GDP達到6萬億元,外灘與陸家嘴集聚了大量國際資本。杭州以阿裡巴巴為核心的電商生态帶動了直播經濟,蘇州則以精密制造和工業園區吸引技術人才。
3.珠三角城市群:創新與制造業的引擎
2019年起,珠三角城市群整合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兩個特别行政區和9個地級市,人口8617.19萬人,GDP達到14萬億元。深圳GDP接近4萬億元,憑借騰訊、華為等科技巨頭和“孔雀計劃”人才政策,成為年輕人創業的首選地。廣州GDP超過3萬億元,依托廣交會和完整的産業鍊,佛山、東莞則以制造業優勢吸納大量技術工人。
4.成渝雙城:西部地區的增長極
成渝城市群以重慶和成都為中心,是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城市群。重慶人口規模超過3000萬,工業體系完備;成都常住人口超過2100萬,新經濟發展迅猛。兩大城市依托汽車、電子信息産業及“慢生活”吸引力,成為西南地區人口與經濟的增長極。
5.其他潛力城市群
除了上述四大城市群,其他城市群也在崛起。例如,長江中遊城市群(武漢、長沙)以交通樞紐和科技研發為核心;中原城市群(鄭州)依托“米”字形高鐵網發展裝備制造與新興産業。
大城市為何如此吸引人?
大城市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在于其強大的經濟活力,更在于其集中了全國最優質的資源。例如,大城市擁有優質的教育、醫療和文化資源,這些是小城市難以比拟的。此外,大城市的基礎設施(高鐵、機場)和産業鍊完善,進一步鞏固了其人口吸引力。
大城市新興産業不斷湧現,高薪工作機會多。例如,上海的金融科創、深圳的高科技産業等,都為人才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随着産業升級,大城市更容易吸引人才湧入。
未來城市格局與房價走勢
目前,全國有3.5億人生活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範圍内,人口總量僅占全國人口的24.7%。而中國當前的城市化率約為65%,低于巴西等同等收入國家。對比這些國家,預計還将有2-3億人口進入城市。屆時,中國省會城市人口可能達到2000萬以上,一線城市人口總量可能沖擊4000-5000萬。
随着人口湧入,核心城市群的住房供需矛盾将長期存在,房價易漲難跌。例如,一線及強二線城市住房需求持續增長,而土地供應有限。相比之下,三四線城市因人口外流加劇,住房需求持續低迷。
未來中國城市格局将呈現“強者愈強”的分化态勢。核心城市群憑借經濟、産業與政策優勢,将持續吸納人口與資本,推動房價在調整後迎來結構性反彈。
給想買房的你的建議
1.以産業為導向選擇城市
将自己的資産放在核心城市群和都市圈中至關重要。金融從業者可以瞄準上海、深圳;互聯網人才聚焦杭州、深圳;制造業從業者則可選擇蘇州、重慶。
2.關注“價值窪地”
如果買不起一二線核心城市,可以選擇一線周邊城市。例如,環京的天津、河北,珠三角的佛山、東莞等,這些城市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3.警惕三四線城市的風險
人口大量流出、産業單一的城市,房價缺乏支撐,買入需謹慎。無論選擇哪個城市,都要考慮自身需求和經濟實力,量力而行才是王道。
微觀層面,建議優先選擇地鐵口附近、配套資源完善、有公立學區優勢的小區。這些區域不僅居住便利,也更具保值增值潛力。
随着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口流動的方向正在深刻改變中國的人口地理格局。未來,核心城市群将成為人口和資本的主要聚集地,而房價和城市發展也将呈現明顯的分化态勢。對于購房者來說,選擇“對的城市”不僅是居住問題,更是财富保值增值的關鍵。
" />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蘇慧廉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