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晚潮|堅守力量的源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25-03-12 04:06:38 來源:新華社
【字體:
大
中
小
】
潮新聞客戶端趙廣威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遺産,我心向往之。近日,拜讀《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想為日後身臨其境、瞻仰古迹做好知識儲備。這本書由國家榮譽稱号“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改革先鋒、感動中國人物樊錦詩口述,北京大學顧春芳教授整理撰寫,于2019年10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後獲獎無數,2022年12月又獲評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圖書類)。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共分為十三章,是一本個人傳記結合群體紀實的書。該書按樊錦詩出生、成長、工作到莫高窟的保護傳承的時間順序而作,不僅真實全面地講述了樊錦詩的人生故事,而且在字裡行間展現了以樊錦詩為代表的敦煌兒女守護人類文化藝術遺産的光輝形象。這又是一本涵蓋多學科和具有曆史厚重感的書,内容涉及敦煌藝術、敦煌學、考古學、文物保護、曆史學和宗教學等多門學科,闡述了西域文明和敦煌交融互動的曆史以及敦煌莫高窟的發展狀況。
面對人迹罕至的戈壁荒山,使人心生敬畏;觀摩文化融合的洞窟壁畫,又令人無比震撼。我們可以聯想“洞内是神仙世界、藝術殿堂,洞外卻是飛沙走石、黃土漫天”的情景,可以真切感受到遺迹中湧動着一股堅定有力、無怨無悔的守護力量。這股力量來自普普通通、生生不息的洞窟守護者。樊錦詩是這類人群的代表,從她身上可以看到這種堅守的力量來自此生命定的責任、與時俱進的能力和代代不息的傳承。 此生命定的責任受到人生際遇的影響。從小的學習、家庭的影響和北京大學的教育,教會樊錦詩堅持做人嚴謹誠實,做事有定力和責任擔當。樊錦詩趁着畢業實習機會選擇去敦煌,畢業分配時,不顧自身羸弱和家人勸慰,服從國家安排來到敦煌。真正留在敦煌才知道這裡和北京、上海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樊錦詩雖然有幾次盤算着離開,但是機緣巧合,責任使然,最終毅然舍棄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和丈夫一道把家安在了鳴沙山下、宕泉河邊,把半個世紀的生命無私奉獻給了千年莫高窟。樊錦詩說:“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這是安然從命的職業之源。 與時俱進的能力來自孜孜不倦的鑽研。樊錦詩為了守護、研究和弘揚敦煌莫高窟,走遍了莫高窟735個大小洞窟,看遍了每一幅壁畫和每一尊彩塑。20世紀80年代末,樊錦詩大膽提出利用“數字化”技術保留壁畫原貌,今天的“數字敦煌”讓天南地北的人們不出家門就能觀賞到清晰逼真的藝術形象。樊錦詩牢記蘇秉琦先生的囑托,用心書寫莫高窟考古報告。2011年,她曆時40年主持編寫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正式出版,被譽為國内第一本具有科學性和學術性的石窟考古報告。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報告》也即将問世。這是潛心治學的專業之源。 代代不息的傳承紮根衆志成城的信念。20世紀40年代,畫家常書鴻留法回國,擔任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首任所長,結束了敦煌莫高窟四百多年無人管理、任憑破壞和偷盜的曆史,創立了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和弘揚的基業,被稱為“敦煌守護神”;段文傑因一次畫展與敦煌結緣,在20世紀80年代接替常老,擴建了敦煌研究院,促使敦煌研究院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敦煌學研究實體。樊錦詩毅然接過兩位前輩手中的接力棒,默默守護茫茫大漠裡的莫高窟。從常書鴻、段文傑到樊錦詩,他們把生命完全交付給敦煌,迎來了一個又一個莫高窟的春天。在“莫高精神”影響下,2020年有一位叫鐘芳蓉的女生以676分的高考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她說:“我選擇考古,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這是薪火相傳的事業之源。 樊錦詩的“心歸處”是敦煌、莫高窟和考古保護事業。那麼,各行各業的我們“心歸處”在哪裡呢?應該是我們正在從事的職業、正在學習的專業和繼往開來的事業吧。每一行每一業都需要有人紮根工作崗位,深耕專業領域,默默地奉獻自己的力量;有“心歸處”可以彙聚力量源泉,樹立精神标杆,激勵人們用一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責任編輯: 劉暢鄭 )
【E-mail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