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怎麼花錢,今年有了新要求。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确,要“開展中央部門零基預算改革試點,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在支出标準、績效評價等關鍵制度上積極創新”。有分析稱,這意味着政府花錢要從“零”開始。
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零基預算”到底是什麼?對政府的“錢袋子”有何影響?
所謂零基預算改革,并非意味着預算編制完全從“零”開始,指的是調整财政資金分配方式,在預算編制時不考慮以往預算安排基數,而是結合實際需求和财力狀況,對各項支出逐項審核後,按照輕重緩急安排支出預算。
比如,改革前,某部門預算可能基于上年度1億元的基數進行浮動。而零基預算則摒棄此慣例,僅根據實際需求編制,不受以往預算影響。
分析人士指出,零基預算可提升預算編制科學性、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财政資金使用效率,與績效預算管理協同增效,打破固化格局的同時,還能确保資金高效利用,清理無效财政資金。
中央财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曹堂哲向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團隊首席分析師楊暢表示,零基預算意在打破傳統預算基數,反向調整支出結構以實現優化,這有助于地方财政打破基數依賴,推動資金精準高效配置。
雖然“零基預算”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是首次,但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已在積極探索零基預算改革。
2021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到要“積極運用零基預算理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也提出要“深化零基預算改革”。
地方層面,2021年廣西便組織推進自治區本級零基預算改革;2022年,安徽發文提出打破預算安排和資金分配的基數依賴;2024年,河南鄭州試點開展零基預算改革,從編制2025年部門預算起,以“零”為預算的基點,對兩千萬元以上的延續項目和2025年所有新增項目開展預算評審。
這些改革已初見成效。廣西在前兩輪零基預算審核過程中共盤活存量項目支出181億元;2023年,安徽省級146個預算項目數較上年減少482個;鄭州此次試點預算評審壓減資金初步統計達30億元,審減率達到39%。
今年,更多地方将改革提上日程。廣東全省一盤棋推進零基預算改革,2025年省級預算優化調整專項資金項目112個,騰出超過100億元資金;山東提出将零基預算理念貫穿預算編制全過程,還大力推進績效評價“末位淘汰制”等創新性改革舉措;江蘇提出推進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等。
零基預算是一場政府理财方式的深刻變革,通過這般“精打細算”,政府的“錢袋子”将更加透明、高效,财政資金将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惠及民衆。但在改革過程中,還需要解決科學性和可持續性等問題。
曹堂哲表示,深化零基預算改革,下一步可以在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要有系統思維,在全方位上發力。在政府預算、财政支出政策、部門整體和項目層面建立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的零基預算體系。
政府預算層面要建立重點領域和項目清單及限額,強化總額管控;财政支出政策層面要統籌存增量政策,存量政策要加強清理、整合和評價,增量政策需評估财政可承受力與績效,完善财政支出政策全周期預算績效管理;部門層面要強化項目分類保障,按照“政策-職能-任務”整合項目,優化支出結構并強化績效管理;項目層面要健全成本定額等标準體系,完善項目庫與全周期績效管理。
二是要有目标導向,在關鍵舉措上發力。從破基數、保重點、促統籌、提績效、核成本、出标準發力,強化支出政策清理、部門整體零基預算評審、跨部門統籌、成本預算績效分析和支出标準體系建設等舉措,推動财政管理的系統化水平。
三是要有績效理念,在全過程上發力。将績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預算管理全過程,以預算編制為龍頭,用好評審、評估、評價等财政管理手段,強化預算管理鍊條,實現政策閉環化、投入多元化、績效全程化等。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也指出,當前國家層面零基預算框架與評估機制尚不完善,下一階段需建立健全項目庫、預算績效評價及反饋等配套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