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
EN
無障礙浏覽 |
關懷版
首頁
省政府
新聞
信息公開
政務服務
互動
數據
省情
首頁
>
新聞
>
滾動新聞
滾動新聞
記錄短片:調研足迹——從大山深處到“委員通道”
2025-03-11 06:34:56
來源:
海南日報
【字體:
大
中
小
】
打印
2025-03-11 06:34:56
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钰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創始人楊钰尼亮相全國兩會“委員通道”,介紹她在雲南、福建等地多所中小學試點開設“非遺選修課”,推動非遺在青年人心中紮根,為文化傳承注入新力量的青春故事,受到廣泛關注。 2月下旬,光明網《“千萬工程”新畫卷》欄目編輯、記者與楊钰尼委員一起深入革命老區福建省永安市羅坊鄉調研當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破題鄉村教育。主創團隊以第一視角行進式報道記錄“非遺進校園”“護苗學堂”調研過程,深入采訪呈現調研内容,講述調研背後的故事,推出全國兩會特别節目《記錄短片:調研足迹——從大山深處到“委員通道”》,展現委員調研足迹、履職風采和調研成果。 高質量的提案,離不開深入走訪調研。2024年,楊钰尼委員通過深入調研,提交的《關于完善渠系配套保護世界遺産哈尼梯田》提案,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被積極采納,部分建議已經轉化為實際政策和有力舉措。在此基礎上,作為一名少數民族文藝工作者,楊钰尼委員把履職重點放在文化傳承與鄉村教育上,為文化傳承和鄉村教育貢獻青春力量,努力通過哈尼梯田多重文化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她輾轉上千公裡,換乘5種交通工具來到福建永安。大山深處,福建永安聚居着漢族、畲族等多民族,羅坊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偏遠鄉鎮。傳承紅色基因,羅坊鄉因地制宜吸引優質資源下沉,通過“非遺進校園”“護苗學堂”等舉措,切實解決鄉村青少年美育、課後照護等需求,增強民族自豪感,取得積極實效,有力有效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這些舉措、做法,對于完善楊钰尼今年的提案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在羅坊鄉中心小學的美育教室和“護苗學堂”,楊钰尼與孩子一起學習、交流,給孩子們介紹哈尼梯田、四季生産調、多聲部民歌、樂作舞等。一首雲南民歌《太陽出來了》回蕩在課堂内外,在孩子的漢語和楊钰尼委員的哈尼語美妙交融下,唱出了新意,更唱出了民族團結一家親。 從雲南到福建,通過多地走訪調研,楊钰尼發現留守的青少年缺乏陪伴、照護等情況在很多地方具有普遍性。羅坊鄉黨委深入了解當地百姓的實際需求,在鄉黨群服務中心探索創辦“護苗學堂”,組建一支由32名政府青年幹部組成的志願服務隊,為孩子們提供作業輔導、閱讀指導、愛心陪伴、心理輔導、興趣拓展等公益服務,取得積極實效,有力有效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為同齡人,楊钰尼特别關心青年幹部的工作、生活情況。調研期間,楊钰尼還積極與青年人交流思想,傾聽心聲。了解到青年幹部積極投身“護苗學堂”服務鄉村兒童,楊钰尼深受感染和啟發,她也将把羅坊青年幹部和“護苗學堂”的故事帶回雲南,帶到全國兩會。 “護苗學堂”自2024年啟動後,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來自教育、文藝、企業等領域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志願服務。三明籍文藝工作者、音樂人董真,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永安閩派古琴傳播者、古琴藝術家張苓等,為鄉村孩子帶來優質教育資源。“随着優質資源不斷下沉基層,鄉村教育會得到更好發展,對于孩子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楊钰尼表示,自己會持續關注這裡的孩子,以非遺傳播為契機,為孩子帶來更多美育教育。
相關稿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TOP】
【
打印頁面
】【
關閉頁面
】
您訪問的鍊接即将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