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
EN
無障礙浏覽 |
關懷版
首頁
省政府
新聞
信息公開
政務服務
互動
數據
省情
首頁
>
新聞
>
滾動新聞
滾動新聞
“二月二”為啥要理發?
2025-03-12 01:32:19
來源:
海南日報
【字體:
大
中
小
】
打印
2025-03-12 01:32:19
為啥這個時候要去理發?為什麼要吃餃子?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鄭豔認為,民間曾經流傳着“正月不理發”的習俗,“二月二”理發是希望精神百倍迎接未來的日子。 至于吃餃子,則是因為它原本就是很多人熟悉的節日食品,加上外形很像耳朵,所以此時吃餃子就叫做“食龍耳”,人們期待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在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中,“二月二”出現的時間并不算早,大約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宋時期,萌芽階段的“二月二”活動主要是在戶外進行踏青、挑菜等習俗活動,是春天到來後人們與大自然親近的表現。 慢慢地,到了元明時期,北方的“二月二”有了新的内容——與龍有關。《析津志》載:“二月二日,謂之龍擡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 “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鄭豔說,“龍擡頭”節又稱春耕節、春龍節等。節日日期定在二月初二,可能與中國古代的農耕生活以及人們對于星象、氣候的認識有關。 中國古人觀察天象,将赤道和黃道附近的恒星劃分為二十八宿,按方位可分為東、南、西、北四宮,也稱“四象”,分别是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龍擡頭”天象中的龍,指的就是東方蒼龍。東方蒼龍包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形态上看恰如一條巨龍,其中角宿便是龍頭的位置。“二月二,龍擡頭”反映的就是春耕前後,角宿從東方地平線緩緩升起的天象。 古人通過觀察天象确定農時,從時間上來說,二月初二通常位于驚蟄節氣前後,此時春回大地,萬物複蘇,是開始農耕的最佳時機。 有意思的是,為了給生活添些節日的彩頭,人們将“二月二”這一天的許多吃食都取了與龍相關的名稱:水餃叫龍耳,春餅叫龍鱗餅,面條叫龍須面。 對于很多北方人來說,“餃子”是非常熟悉的節日食品。為啥“二月二”也要吃餃子? 鄭豔解釋,餃子的外形很像耳朵,“二月二”時吃餃子便稱為“食龍耳”,人們希望通過在這一天吃餃子,沾上龍的祥瑞之氣,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不僅如此,過去,北京的滿族人家一般在“二月二”到來之前幾天就開始磨黃米面,二月初一烀小豆餡,到二月初二,早早起來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 此外,因為“二月二”是龍擡頭的日子,舊時人們在自己的生活裡設下種種禁忌,比如不準動剪刀針線,怕戳傷龍眼;不能用磨,怕壓了龍頭等。 自古以來,“龍擡頭”都被認為是個吉祥的日子,很多綿延至今的習俗,都是源自人們對生活的期待,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夠平安順意。 如果随機向路人提問“二月二”的習俗是什麼,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理發”。 正所謂“二月二,剃龍頭”,民間曾經流傳着“正月不理發”的習俗,于是人們便在“二月二”到來時理個發,清清爽爽,以期鴻運當頭,一年都有好兆頭。 在這一天,不少理發店的生意都相當不錯。“二月二”時,兒童理發也稱為“剃喜頭”,大人希望保佑孩童健康成長;成年人理發,則有辭舊迎新、祈求好運的意味。 此外,“二月二”還是驅除蟲蟻的好時機。鄭豔介紹,明代古籍中記載,“用面攤煎餅,燻床炕令百蟲不生”,因為舊時人們認為,龍出則百蟲伏藏,熏蟲是為了防止害蟲生災。 後來,人們将灰撒在家裡不同的地方,這也有着不同的寓意:撒在門前,“攔門辟災”;撒在牆角,“辟除百蟲”。 随着曆法更替、社會轉型等大環境因素,如今一些與耕作生活密切的習俗正在逐漸退出人們的節日生活,但“二月二”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完)
相關稿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TOP】
【
打印頁面
】【
關閉頁面
】
您訪問的鍊接即将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