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關乎億萬老年人及其家庭切身利益的一項長期且繁重的任務。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5.6%。而農村老齡化問題更引人關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生活在農村的60歲及以上人口有約1.21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為23.81%,比城鎮高7.99個百分點。
與養老服務資源相對集中的城鎮相比,農村養老面臨對養老産業資本缺乏吸引力、不易利用社會機制集中提供服務、很難像城市一樣有便捷的醫療衛生資源配套等一系列複雜問題。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闆,事關億萬農村老年人幸福生活,事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近年來,筆者多次到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鄉村調研養老服務,一個深刻感受是,各地都在探索,而取得成效并不容易。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的短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立足當地,以人口結構與真實需求為決策依據。應當通過深入調查,掌握當地農村老年人口結構分布及變化趨勢,了解當地農村老年人真實需求,因地制宜采取應對舉措,切忌盲目拍腦袋決策,搞政策“一刀切”,将好事辦成短期熱鬧、長期失效的政績工程。
其次,推廣公建民營、互助養老。農村能調動的資源往往有限,對外部資源也往往缺乏吸引力,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必須加大公共投入,并以這種投入激發農村社區與家庭養老的内生動力。為此,可着力發展普惠養老服務。充分利用鄉村公共設施、閑置校舍,同時通過相應投入引導并促進村民、鄰裡、親友之間互助養老。這種成本低、充滿溫情的方式不失為推進普惠養老的有效路徑。
最後,切實提高政策精準度。公共投入不能簡單地随養老機構走,而應費随人走,即資源随被照料者走。同時,解決護理人員短缺問題必須多條腿走路,公共政策應從助力培訓家屬與鄰裡、提升老年人自我照護能力、促進低齡健康老年人參與互助養老、推動城市專業化服務向鄉村延展、利用數字化工具賦能,以及鼓勵公益慈善事業下鄉等多個維度發力。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李保春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