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智造”的含金量不斷提升。國際媒體認為,中國創新正在經曆密集井噴。
本月初,英國廣播公司發布的一條有關“中國如何在科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長期對華抹黑的這家媒體罕見地通篇都在介紹中國科技在各領域的成就。
與英國廣播公司一樣注意到這一點的還有很多西方媒體。《華爾街日報》7日發文稱,生物醫藥行業在去年秋天就迎來了“DeepSeek時刻”。2024年,全球大型制藥公司的授權交易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日經亞洲》26日也報道稱,到2025年,中國的成熟制程芯片産能将占全球市場的約28%。國際半導體産業協會進一步預測,到2027年這一數字可能會攀升至39%。
英媒:制裁适得其反反而促進中國創新
對于層出不窮的中國創新,英國《金融時報》一針見血地指出,DeepSeek的現象“生動地提醒我們,限制可以促進創新”,對中國實施越來越嚴厲的制裁隻會适得其反。
中國制造進階突圍的“源動力”來自哪裡?
對于中國制造突出重圍背後的原因,國外媒體和專業人士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彭博社認為,人才是中國科技生态系統的支柱,世界上近一半的頂尖人工智能人才來自中國。而中國科技人才比國際同行更加努力,這也是公開的秘密。
而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則将目光放在了中國制造業的産業鍊優勢上。
去年多國政要訪華“進廠”成為必選項
随着中國制造的進階升級,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到中國企業身上。去年各國政要來華訪問時最愛的不是看風景,而是“進廠”看企業。統計數據顯示,“進廠參觀”的各國政要人數超過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他們參觀的企業80%都與科技有關。
西班牙首相、德國總理等發達國家領導人關注的是中國新能源産業鍊。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看的就更多元了,不光是新能源企業,還有漁業、農業等企業。中國不是隻在發達國家的優勢産業上不斷超越,也拉上發展中國家一同加入全球的發展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