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欣宇實習生張馨月 國産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問世,引發了新的一輪關于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讨論。臨近2025年全國兩會,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進行的一項有2007名受訪者參與的調查顯示,超四分之一的受訪者關注兩會中有關“AI技術”的話題。另一項同期進行的有2009名受訪者參與的調查顯示,78.8%的受訪者已經在使用Deepseek助力工作和生活。 來自江西的李佳怡今年20歲,所學專業是數據處理,她說,有了Deepseek的輔助,自己寫代碼的速度變得更快了。AI工具還能幫助她更快地完成一些項目初步方案的設計,在這個基礎上她再進行深入地潤色和調整,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也讓她能夠更專注地投入到創意工作中。“在生活中不知道怎麼回消息,我也會使用Deepseek幫我組織語言,提升溝通效率。” 作為一名文科生,來自北京的00後大學生章宗秀如今也正在嘗試借助Deepseek助力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在撰寫論文時,她會使用AI工具幫助梳理思路,結合當下熱點尋找選題和靈感,并整理好參考資料,她感覺,AI的幫助讓她節約了大量時間,能夠更加高效地工作和學習。 平時在生活中,章宗秀也更願意向Deepseek詢問一些有關自己未來職業規劃的問題,“甚至我的鍛煉情況和健身計劃,我都會咨詢Deepseek,它也能給我提供全面的指導,現在Deepseek就相當于我的‘私人教練’。” 調查顯示,78.8%的受訪者已經在使用Deepseek助力工作和生活。 “AI時代,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更大,這是當代青年的機會之一。”尹烨靖來自浙江,學的是人工智能專業,她認為,AI工具的湧現将人們從“簡單又重複”的工作中解放了出來,讓人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探索自己的技能與愛好。與此同時,随着AI大模型的疊代發展,社會也需要更多掌握相關技術的年輕人參與到AI的升級探索中。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讓很多相關技能成為了招聘的新要求。最近,李佳怡在尋找實習工作時就發現,盡管招聘崗位需要的專業不是人工智能相關,但不少公司也會要求面試者掌握一些AI軟件的使用,以助力文本的撰寫和多媒體作品的生成。“現在很多崗位都需要大家掌握AI的技能,如果能熟練運用,也能夠為簡曆加分,提升自己的競争力。”李佳怡說。 臨近2025年全國兩會,李佳怡也關注到了一些代表委員關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建言。她發現其中關于“AI+教育”的建議特别關注AI賦能的人才培養。作為具有一定AI使用能力的學生,李佳怡希望學校提供更多“AI+X”雙學位項目,比如“AI+金融”“AI+醫療”等。“這樣也能更好地與時代需求相結合,去創新創造優化我們現在的各種崗位,同時期待企業聯合高校開設實戰課程或實習崗位,讓我們有機會運用掌握最前沿的AI技術。” AI時代,青年可以在哪些方面大展身手?數據顯示,59.6%的受訪者期待青年能探索“AI+”領域,讓AI賦能多領域發展,56.4%的受訪者認為青年可以推動AI教育普及,幫助大家縮小數字鴻溝,52.3%的受訪者覺得青年應更注重AI倫理與隐私,守護數字世界安全。除此之外,還有受訪者覺得青年可以學習AI前沿技術,成為人機協作能手(44.2%),利用AI提升生活品質,讓生活更智能(42.8%),參與AI公益活動,用技術傳遞愛心(18.3%)等。 “在使用AI時,基本的社會倫理規則也是絕對不能違背的。”章宗秀認為,AI在給我們帶來便利和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有關倫理和隐私保護的問題。她覺得,AI時代,我們更要注重人的主體性,馴化AI的時候要時刻記得不能忘記人文關懷,警惕算法的偏見和有害内容的生成。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章宗秀關注到有代表委員提出對網絡虛假内容生産進行管理。她希望下一步,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家能夠出台更多有關人工智能使用的法規和限制,加強對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倫理問題的關注,使人工智能的應用發展不偏離人性和社會倫理的軌道。 受訪者中,男性受訪者占45.1%,女性受訪者占54.9%。一線城市的占36.1%,二線城市的占33.9%,三四線城市的占25.1%,縣城或城鎮的占3.9%,農村的占1.0%。
78.8%受訪者已使用Deepseek助力工作和生活 近六成受訪者期待青年積極探索“AI+”領域
2025-03-12 01:49:00
鹹甯新聞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 凡來源為"交彙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并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内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内容。
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
揚子晚報
鄉村幹部報
南京晨報
江蘇經濟報
江蘇法治報
江南時報
新蘇商
揚子體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