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乍暖還寒。伴随引擎轟鳴聲,全國人大代表、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師特級飛行員陳金蘭緊握操縱杆,駕駛戰鷹飛向藍天。
訓練結束,陳金蘭走下戰機,和戰友展開複盤研讨,明确下一步訓練重點。“隻有不斷從實戰化訓練和戰訓任務中汲取經驗,研究制訂針對性改進措施,才能讓戰鬥力更上一層樓!”陳金蘭說。
2021年,已是運-9機長的陳金蘭,投入到運-20的改裝工作中。此後幾年,她和戰友駕駛戰鷹苦練精飛,多次參與重大戰訓任務。在一次次曆練中,她成長為運-9、運-20兩型戰機“雙料”機長,飛行時間累計超8000小時。
過去的一年裡,陳金蘭多次帶領機組執行多樣化戰訓任務,不斷錘煉機組實戰背景下作戰能力。同時,她還将寶貴經驗整理成冊,為部隊開展強化訓練提供參考。
“沒有帶不出的新員,隻有教不好的教員。”日常訓練中,陳金蘭甘為育鷹“人梯”,尤其注重新員帶教工作。她針對每一名新員的性格特點、接受能力和所飛機型因材施教,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攻克高難課目。“訓練課目雖然相同,但新員的基礎不同,分層施教能讓他們快速适應戰位,加快形成戰鬥力。”陳金蘭說。
一絲不苟、嚴謹細緻,是新員們對陳金蘭的一緻評價。一名新員告訴記者,自己在某課目訓練中,操作總達不到要求。陳金蘭耐心地一遍遍幫助他糾正動作,還把訓練中整理的資料分享給他,并在重難點處做了批注。該師不少新員紛紛表示,在陳金蘭的言傳身教、悉心指導下,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訓練,能力生成周期不斷縮短,勝戰信心愈發堅定。
即将參加今年全國兩會,陳金蘭經過深入調研,就長期關注的“新域新質人才培養”話題準備了建議。在她看來,統籌整合訓練資源、實施精準化教學,能夠有效縮短人才成長周期,确保人才培養契合未來戰場需求,為戰鬥力穩定生成提供有力保障。(劉書記者李建文)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海恩斯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