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GDP增速目标都很受關注。這個目标有啥作用?今年的預期目标為何定在“5%左右”?
——人民網網友12****2
正因事關發展全局、影響千家萬戶,GDP增速廣受關注。我國也慣常在每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公布增速目标,今年是“5%左右”。這裡,可從三個維度來理解這一目标的作用。
一是導向作用,将有力引導各方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形成良好預期。
市場經濟和預期緊密相關。“5%左右”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對中國經濟走勢的判斷,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内資外資、國企民企、生産者消費者的預期與信心。
2003年以來,除受疫情等影響較大的2020年外,我國均設定了年度經濟增長定量預期目标。2020年至2022年,年均增長4.5%左右,2023年增長5.2%,2024年增長5.0%……近年來,中國經濟始終“在軌運行”,“期末成績”均符預期。
2025年設定“5%左右”的經濟增速,同樣是兼顧當前和長遠、國内和國外、需要和可能、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作出的科學判斷,體現了我們對經濟長期向好前景的笃定。這一積極信号,有利于穩定社會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增強投資、生産、消費的意願,通過各方“心心相印”促進經濟“欣欣向榮”。
二是牽引作用,将為實施宏觀政策提供“準星”和“錨點”。
經濟增長是關聯性強的基礎性指标。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标中,除經濟增速,還有就業、物價、收入、國際收支、糧食産量、單位GDP能耗等。多維指标指向多重目标,穩增長、防風險、惠民生、促轉型,等等。在多重目标中尋求動态平衡,為的正是“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預期目标“牽引”着宏觀政策。2025年,我國經濟仍面臨不少困難挑戰。實現目标,需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比如财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加大财政支出強度,提高赤字率。又如貨币政策要“适度寬松”,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标相匹配。就業、産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亦如此。錨定目标、協同發力,調動豐富的政策工具箱,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節奏會更“靠譜”,效果也會更給力。
三是激勵作用,将有效調動各方面幹事創業積極性。
目标是前行的動力。過高,可能導緻“頭腦過熱”“累覺不愛”,過低又會滋長“躺平”心态。“跳一跳、夠得着”,才是最理想的狀态,“5%左右”就是如此。一方面,符合中國實際,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實現起來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另一方面,實現目标也非輕而易舉。綜合研判、系統部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已經給出攻堅克難再向前的路線圖和任務書。迎難而上,奮發有為,激活每一個“細胞”,彙聚每一束“光芒”,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将進一步釋放。
“GDP增速是國家考慮的事,跟咱老百姓有啥關系?”不少人有此疑問。
先别“劃走”,且看分析:經濟增速和千家萬戶的生活關系緊密着呢。
拿就業來說,一國經濟隻有保持一定增速,才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讓百姓端穩“飯碗”。這兩年,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新創造約240萬個就業機會。2025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的目标,要求經濟增長“5%左右”。
再看教育。讓孩子上好學、讀好書,是每個家庭的共同願望,這離不開教育經費的保障。今年初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保證國家财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内生産總值比例高于4%”,這是支撐教育事業蒸蒸日上的關鍵。GDP保持一定的增速和規模,孩子們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
同樣,增加居民收入,呵護“一老一小”,改造老舊小區,提升公共服務,件件民生實事都離不開GDP增長。
“大河有水小河滿”。在一個求真務實、積極向上的增速目标指引下,中國經濟将在新一年持續回升向好,綜合國力将穩步提升,老百姓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好。當然,實現這個“5%左右”的目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隻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張曉萍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