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漸升溫的2月,一些野外探險的徒步者迷失在了山裡。四天前,三名群衆爬上北京房山區的貓耳山,但因天黑導緻下山時辨不清路。就在同一天,北京懷柔區,一男子在爬山過程中還遇到兩隻野豬,吓得不敢動。好在,他們都獲救了。
不過也有悲劇發生。十天前,一名40歲男子在北京密雲區黃花頂登山失聯,後多支救援力量聯手搜救,發現男子遇難,疑似其爬野山墜崖。雖然他是名身體素質不錯的馬拉松運動愛好者,但在“野路子”面前,還是“失足”了。
多名資深徒步愛好者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野外登山有風險,不走不熟悉的路,徒步前要做好萬全準備,結伴而行。
講述:今年首次徒步,全程迷路兩次
2月22日,市民劉女士和朋友選擇一條休閑徒步線路,前往北京平谷區金海湖。
金海湖有着北京最大的綜合性休閑娛樂水域,因位于北京、天津、唐山交界處的三角地帶,又被譽為“小北戴河”。日後,一個巨大的水上運動中心也将誕生于此。
依山傍水,金海湖周邊多出不少登山步道,備受徒步遊客青睐。一些北京戶外徒步組織,在推介線路時會告訴徒步者:你登上山頂,就可以俯瞰整個湖區美景。
劉女士選擇的這條線路全程8公裡,單程需要2個小時。在整個徒步過程中,她要爬升270米、下降270米。
“一般徒步活動分為初、中、高級等多條線路。我看他們(戶外徒步組織)寫,這是條有無戶外經驗均可選擇的休閑徒步線路,就想報名試試。”劉女士告訴記者,因為休息了一個冬天,突然參與初級線路對她來說,體力消耗強度大,會感覺很累。
這不是她第一次登山徒步,但是她今年第一次徒步之旅。整個過程不算順利,因為前後她迷了兩次路。
爬了一會兒,還不到半山腰,劉女士就出了一身汗。在她脫完外套,把外套放進背包的間隙,零散的隊伍就沒影兒了。她一個人繼續往前走,看到一個岔路口後,她意識到自己可能迷路了,完全不知道該往哪兒走。
“那個岔路口沒有我們隊伍的路标。一般在路口或道路的樹枝上都會系有飄帶,不同的飄帶代表不同的戶外組織。那天很多隊伍都在徒步,我沒看到自己隊伍的飄帶,所以很慌。”劉女士說,她把自己所在位置的圖片,通過微信發給了隊伍領隊,但對方也無法清晰辨認。
這次線路的登頂地點不算高。在她迷路的那會兒,實際上整個隊伍已逼近山頂。與領隊溝通後,劉女士又往回走,走到領隊能确認的位置等待。再到後來,劉女士聽到領隊在半山腰喊她的微信名。
第二次迷路,是因為短暫停留拍了幾張風景照,之後發現隊伍又不見了。劉女士稱,“他們走得太快了,我不喜歡那種直奔山頂的徒步。在規定的時間内抵達集合點,在不影響集體出發的情況下,我更願意看看沿途的風景。但收尾的領隊總是不見,然後我又繼續迷路。”
幫助驢友定位,房山熱門線路設置600餘個戶外路标條
在有徒步隊的情況下,迷了路,找領隊還能回到“正道”。但單獨一人或幾個人迷失山中,就隻能求助救援隊。
2月22日19時36分,房山區消防救援支隊接到了群衆報警的求助電話。三名群衆爬貓耳山,因天黑迷路被困山上,希望消防人員幫助引導下山。
接到求助電話後,房山區消防救援支隊全勤指揮部,以及城關、良鄉、窦店等消防隊站山嶽救援分隊趕往現場處置。被困人員為一名男性和兩名女性,均未受傷。
三名群衆迷失在戶外登山線路的43号戶外路标條附近。他們原計劃天黑前下山,但未能正确判斷體能和山勢情況等對下山速度的影響,導緻天黑後在下山途中迷路。
被困人員用手機向消防救援人員報告了自己所在的位置。随後,消防救援人員攜帶應急照明、救援繩索、通信電台和給養物品等上山,并于當天23時3分發現被困人員。2月23日早上,三名被困人員被安全帶至山下。
“對多數普通人來說,爬房山這邊的山還是有一定的挑戰性。”房山區消防救援支隊城關消防站站長潘正飛告訴記者,為給登山群衆提供戶外路标指引和提升山嶽救援效率,他們在貓耳山、車玉溝、窟窿石、“紅螺三險”、鐵佛寺等熱門戶外登山線路設置了600餘個印有編号的戶外路标條。
潘正飛說,如果求助者能建立起聯系,并通過信号提供其所在位置,一般救援難度不大。若出現找不到迷失位置,或有人員受傷等特殊情況,救援難度就會增大。按照救援經驗,春秋季徒步迷路的事件會比較多。
除了天黑找不到路外,還有可能遇見野豬擋路。2月22日17時36分,懷柔區消防救援支隊橋梓消防救援站接到一名男子報警。該男子稱,自己在爬山過程中遇到了野豬,而且還是兩隻。
男子不敢繼續往下走,消防站接警後立即趕赴現場。據當地村民向導介紹,該男子爬的山周圍經常有野豬出沒,路況不好,沒有路的地方全是枯枝落葉和大石頭。當天近22時,消防救援人員成功找到了被困男子,在安撫情緒後,将其安全護送到山下。
徒步要做好充分準備,結伴而行
潘正飛告訴記者,野外探險或徒步登山出現迷路,一般是因為大家忽視了提前規劃、準備裝備和體能準備這三個方面。
“例如,我們要提前研究線路,包括長度、海拔、難度和所需時間。出發前還要關注天氣預報,避免惡劣天氣登山。同時要将登山計劃告知家人或朋友,包括預計返回時間。”潘正飛說,在裝備方面,要穿合适的鞋服,攜帶地圖、指南針或GPS設備,确保不迷路。當然也要帶上高能量食品和足夠的水,避免脫水。
體能準備也尤為重要。潘正飛認為,要根據自身能力選擇線路,避免過度疲勞。針對運動量大,有挑戰難度的,還需要提前進行體能訓練,增強耐力和力量。
在應對突發情況時,他提到,如果迷路了,要保持冷靜,使用導航工具或手機求助;有受傷發生,輕微傷可通過事先攜帶的急救包自行處理,嚴重時應立即求助;遇到天氣突變,要尋找安全地點躲避;碰見猛禽野獸,要避免驚擾或靠近它們。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劉女士抱怨一些戶外徒步APP上的線路圖難以看懂,容易走錯。此外,資深徒步愛好者、“自然力量探索”創始人惠營則認為,一些在社交平台上推出的熱門線路,也存在安全性的認定。
“即使你是很資深的徒步探險愛好者,在相關平台發布線路時,也應該在結尾處做好聲明或提醒,告訴大家,你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以及需要做好哪些準備。”惠營說,徒步者要提高安全意識,不要被誤導。
今年中國探險協會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戶外探險事故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共發生戶外探險事故335起,涉及人員1126人。其中,受傷92人,死亡84人,失蹤11人。
惠營也建議,大家不要去走一些不太成熟的線路。爬“野山”、走“野路”的風險過大,容易導緻徒步者走丢迷路或者受傷,“一定要結伴而行,做好充分準備,量力而行”。
新京報記者張建林
北京近期多人野外徒步被困, 出門爬山都要注意啥?
2025-03-13 04:47:39
鹹甯新聞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 凡來源為"交彙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并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内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内容。
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
揚子晚報
鄉村幹部報
南京晨報
江蘇經濟報
江蘇法治報
江南時報
新蘇商
揚子體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