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北京團代表陸續來到北京會議中心住地報到,AI人工智能、青少年心理健康成為今年代表們讨論的高頻詞。
代表熱議“心理健康問題”,農民工、青少年群體受關注
上午9點半左右,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六局豐橋橋梁有限公司石家莊項目部副經理、安全總監王足剛,是北京會議中心北京團住地迎來的第一位報到代表。
王足剛一進門,便吸引了在場工作人員和記者們的目光。待他辦好相關手續後,一起身,就被記者們圍住。面對衆多鏡頭,已經是第三年履職的王足剛比前兩年多了些從容。他告訴記者,今年依然關注農民工群體。“我來自基層,也是一名一線工人,平時和我們這個行業的農民工打交道很多,所以過去一年履職我最關注的就是農民工的安全和健康問題,尤其是心理健康。”

王足剛提到,與所有人相同,不同的人生階段,農民工朋友也會面臨來自社會、工作、家庭的諸多壓力。特别值得關注的是,許多農民工作為家庭外出務工的“頂梁柱”,擔負的是沉甸甸的責任和老少妻兒的期盼。如果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又從事建築行業或者一些高危工作,就有可能因為走神疏忽釀成安全隐患。“所以我希望整個行業重視農民工的身心健康,保障農民工的健康權益。”
當天上午報到的代表中,同樣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首發集團京開分公司榆垡收費管理所收費班長王争。作為“90後”的全國人大代表,王争說,自己在過去一年的履職過程中特别注意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問題。“雖然我們也在實行‘雙減’政策,但要留意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壓力其實不僅僅來自學校和學業。”人際交往、網絡,甚至是課外的特長班,也會在不同側面影響孩子們的心理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提出了未成年人的“六大保護”,即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王争認為,守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應與“六大保護”相融合。“這意味着,‘守護’不僅僅是需要學校、父母教育,或者哪一單方面發力,而是需要政府、家庭、校園等形成合力。”王争說。
代表熱議“人工智能+”,用準、用好很關鍵
2024年全國兩會,“人工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随着近期多款人工智能産品走紅,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關注度逐步攀升。報到當天,人工智能的應用也成為代表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全國人大代表、首都師範大學校長方複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今年依舊關注人才培養的問題。針對近段時間爆火的人工智能,他認為,未來如何将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入地結合起來是一個需要思考、關注的問題。

“當下,人工智能發展迅猛,從教育來看,一方面可以從學科布局、專業設置等方面借勢人工智能;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學生掌握人工智能的技能。未來,我們的不少學生會走向基礎教育戰線,希望他們能夠将新技術引入教育教學當中。”方複全透露,首都師範大學圍繞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做了相關準備,讓人工智能連接人文社科、藝術學科、科學等多個領域,與傳統的專業相結合,通過“人工智能+X”的模式,為社會輸出人工智能專業人才。
對于人工智能,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也比較關注。他說,可以将人工智能技術充分融入教育領域,提高教學質量,保障教學資源。高子程表示,目前高考考生逐年增加,教師面臨不小的教學壓力。“可以讓人工智能成為師資力量,将善于啟迪智慧、最能令人開竅的教學方式方法采集整合,再将确保方向正确的規制一并輸入程序,引入人工智能系統,可以進一步賦能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金象複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白塔寺藥店總藥劑師張海鷗則表示,“人工智能在醫藥健康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希望能夠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深入藥劑師工作中,及時更新新技術、新藥品信息,輔助藥劑師保障用藥安全。”
全國人大代表、梅花獎獲得者、北方昆曲劇院藝委會副主任顧衛英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有着自己的見解。她談到,人工智能技術有其科學性、先進性和便利性,但在發展、利用過程中,需要注意把握一個“度”。“有些行業、專業未來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有些傳統行業專業特别強,需要傾注真人情感來完成,是人工智能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人和人工智能二者如何更好地‘合作’,需要進一步探讨。人工智能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不但要用,還要用準、用好,希望能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新京報記者田傑雄曹晶瑞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陳巨延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